普惠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,为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的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、农户等群体提供有效、便捷的金融服务,旨在消除金融排斥,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增长。为探究普惠金融服务小微经济的实际效能,7月8日,经济与管理学院的“金融筑梦乡野”调研团队,在建设银行专业人员的协同下,深入城市商业街巷,开展了一场聚焦小商户生存与发展需求的普惠金融贷款专项调研。这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行动,正是对这一深刻内涵的生动探索,让课堂上的金融理论在真实的市井烟火中找到了落脚点。
为获取更丰富的一手样本,团队创新采用双线并进调研法,分别由胡文婷、薛慧慧和孟令瑶老师带队。团队针对小微商户融资需求、贷款服务体验及操作障碍等核心议题,制定了专业调研方案。在建行工作人员提供金融政策咨询及风险识别辅助下,学生分组走访零售和生活服务等各类小微经营主体,通过深度访谈收集真实案例。
探访过程中,分队成员们化身为细心的“金融聆听者”,耐心倾听每一位商户的心声。从茶馆老板对资金周转周期的困惑,到室内装修商户面对工程项目资金垫付的压力,再到球鞋店铺经营者对季节性资金需求的无奈,成员们详细记录各类问题,不遗漏任何一处细节。这些看似琐碎的商户诉求,实则是普惠金融在落地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。
在充分了解商户的困难后,分队成员们摇身一变,成为专业的“金融政策讲解员”。面对商户们对普惠金融政策条款的疑惑,成员们将复杂难懂的金融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。他们帮助商户梳理资金规划思路,使其能够依据自身经营状况,合理安排资金,最大化发挥普惠金融贷款的作用。
在深入接触小微市场主体实际需求的过程中,团队对普惠金融的战略意义形成了三维认知:通过畅通小微经济体融资渠道有效激发市场"毛细血管"活力,为稳就业、保民生夯实微观基础;借由推动轻资产信用评价体系创新,切实破解"敢贷、愿贷、能贷、会贷"的机制障碍;最终通过减少金融排斥现象,在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公平,达成金融机构社会责任与经营效益的有机统一。这一认知深化过程,使普惠金融从政策概念转化为具象化的价值实践。
本次调研构建了学术与实践的双向赋能机制。银行客户经理指出,学生团队发现的“放款时效敏感度”“零散还款偏好”等细节,正是他们优化产品设计的关键参数。而对学生而言,在触摸实体经济脉搏的过程中,深化了对金融服务本源的理解。学生们在触摸真实经济脉搏的过程中,深刻体会到普惠金融“服务实体经济、服务人民生活”的本源使命。这份由青春力量驱动的调研,正是金融服务不断走向更广泛、更深入、更包容的生动注脚,为构建更具韧性与活力的经济社会生态贡献着金融智慧。